Peter Chan (陳國明)是我雅典馬拉松團的團友,但當時並不相識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,知道了他接受器官移植的故事,就大膽邀請了Peter做了一個訪問。
訪問當日,正正是渣馬後的星期六,Peter先在滂沱大雨中完成全馬,再來是突然急降的氣溫。正常人也都會怕感冒著涼,何況Peter因接受了器官移植需要長期服食抗排斥藥,身體免疫力比一般正常人低,所以在訪問前我也問他是否要延期。但Peter在WhatsApp中就只簡單回覆了一句「冇問題」,下一則訊息則已是「我已到了」。
碰面時見到Peter精神奕奕,說話聲線洪亮,中氣十足,就明白之前的擔心是多餘的。「其實我在移植手術後5年都沒有感冒過。」Peter淡淡的說:「我們要比一般人注意自己身體狀況,作息定時、做足保暖、多飲水和準時吃藥,是我必須做的事。」 反觀我自己愛熬夜,飲食又不定時,似乎也要跟Peter好好學習對自己健康負責的態度。
Peter發現自己患上腎病是在1998年,一次痛風發作求醫後發現,當時驗出腎功能只剩正常人的一半 「醫生說我得的是慢性腎病,腎功能會慢慢衰退,沒法根治只可以靠藥物及注意飲食作息去延緩病情」Peter說。患病前,他是個不抽煙不飲酒,常常運動的健康人仕,喜歡跑步、更是一名網球教練。發現腎病初期,因身體狀態還不錯,而且運動可以保持身體健康,Peter仍積極參加長跑活動,每年香港渣打馬拉松的10km或半馬賽事也會見到他的身影。「在06年後身體大不如前,渣打半馬成績大幅倒退,甚至要3小時才能完成。」及後幾年Peter的腎功能衰退得很快,到了2010年被診斷為腎衰竭,醫生要他預備應該快要洗腎。
----- 廣告 Ad -----
聽到那裡我忍不住問,都被斷為腎衰竭了,是否可以開始排隊等候器官捐贈? 因為要輪侯也要上年計的時間。Peter 解釋說,在香港現行制度,是需要腎病人仕先開始洗腎一段時間,才可以開始輪侯器官移植。加上會按年紀、病情等計分排先後次序,Peter知道自己情況應該會被排得很後,但自己日漸衰退的身體及洗腎帶來的不適與不便,那不能逆轉的病情一度叫他十分傍徨。「洗腎並不是要洗就洗,首先你要做一個手術,在身體上開一個口用來接上喉管洗腎用。那個口要處理得很好,要不很容易受感染。每次洗腎要2-3小時,每天要洗1-2次,到後期更嚴重的時候要到2-3次。洗完之後會很疲倦,正常生活也大受影響。」 面對如此困境,Peter不想就此放棄,繼續苦尋出路,終於在外地找到合適的器官接受移植,從此他身上就有3個腎了 (原本的兩個腎臟如果沒有病變或其他問題,一般不會摘除)。
「記得做移植手術是在12月,很寒冷的冬天。完成手術後在醫院休養,半夜夢中醒過來,發現之前因為身體欠佳常常冰冷的腳竟然好溫暖,就感覺到身體正在好轉。我好感恩,決定出院後要做個更強壯的人。」 Peter在留院的13天中,腎指數一天比一天好,到出院時已回到正常水平。但他仍要按時服藥及注意身體狀況,因移植的一個腎始終不是自己體內原有的。雖然Peter仍未能擺脫長期病患的包袱,但健康的好轉已為他帶來新的希望。 「因為我本身喜歡跑步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,而之前跑的都只是10km及半馬,所以就定了全馬為目標訓練自己。再者,也是為了証明給病友及大眾看,一個接受器官移植的人,也可以征服那麼一個目標,活出有意義的人生。」
就那樣,Peter就在2013年12月在台北完成人生第一個馬拉松。緊接在3年間完成了3次香港渣馬、廣州、澳洲黃金海岸及雅典,合共7個全馬賽事。在跑完第二個全馬後想要更進步,Peter在網上找到馮華添教練的馬拉松訓練班,也就開始了恆常的系統訓練,也因此讓小妹有機會認識此位傳奇人物。
問及覺得Peter跑馬拉松是怎樣的感覺,他說:「其實每一次比賽前都以盡力而為的心態,不敢輕視每一次全馬。但我覺得事前準備及訓練計劃十分重要,接著要下定決心切實執行到最後,跑完了感覺都是好辛苦,但又好滿足。」問到Peter會否形容自己是一個堅持的人,他笑說不會那樣評價自己,我想他大概是那種默默耕耘而不愛表現自己的人。但就是他那種默默耕耘的堅持,讓他得到新的生命,也讓他跑得更快更遠。Peter的PB是在黃金海岸取得,晶片時間是4小時32分,而他其他比賽的成績表現也大多在5小時內,表演相當平穩,可見他平日訓練根基深厚,並不是一時三刻的功夫可以做到。
----- 廣告 Ad -----
其實今次Peter接受訪問,跟我提及了一個目的,我也非常認同——就是希望他的故事,可以引起大家對器官捐贈的關注及更接受此舉。就如之前描述Peter的經歷,需要到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,一般都得了不能逆轉的病,生命每天都在倒數之中。他們可以做的非常有限,服藥及注意生活細節都只可以延長過程,而且因不同疾病者生活都受到限制及會時常感覺不適。所以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了解一下器官捐贈,並支持此行動。就是讓離世至親,或自己在走完人生最後旅程時,遺愛人間,讓他人生命得以延續。其實,那何嘗不是捐贈者第二次生命的開始?
編按:附器官捐贈網上登記
更多:
Fitz.hk Facebook專頁
[追逐青春] 三個愛跑少年的故事
丟掉100磅的馬拉松好友—Amy Yeung
沒有能不能—六十歲後的初馬
快慢隨心—DANNY MAK
專訪「添sir」馮華添教練(上)
[email protecte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