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-- 廣告 Ad -----
眼前的鍾人貴年過50,最後一次馬拉松比賽是2012年,三小時內完成,30年比賽生涯,近百場馬拉松,唯一一次超過三小時,是膝頭手術後第一次復賽。
1989年PB 2:29:07 全香港華人能做到2:30內,五隻手指數得哂。PB比ID號碼更加能刻進一個跑者的心。
2:29對比當年奧運夢,還相差15分鐘,大約就是四公里,但這四公里遙不可及,因為在香港,這個就是職業與業餘的差別,麵包與夢想的距離。
由學屆1500、5000、到大小比賽的冠軍,最終踏上馬拉松之路,亦是剛踏入社會工作的時間,鐘人貴跟八十年代的香港運動員最值得令人佩服的地方,是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有工作,都有家庭負擔,但他們窮一己之力去追逐夢想。
----- 廣告 Ad -----
他每天的訓練就是通勤跑,由柴灣跑到北角,抹身換衫開工,收工換衫就由北角跑回柴灣。這就是一步一步追逐夢想的方式。
劈頭問他:「渣馬第一次攞冠軍幾時?」
「冠軍? 我未攞過冠軍,所謂香港冠軍,極其量只是香港運動員最快到達終點的一個!」我就是打開渣馬的小冊子發現我所認識的鍾人貴,原來是1998年的渣馬冠軍,連續幾年,與李嘉綸交替取得冠軍,但比起其他當代跑手都低調。
鍾人貴在馬拉松賽跑中,從來都是對著自己所定立的時間跑,他沒有特定的對手,再者香港人要跑進前十名是十分困難,但亦因為這種環境,他認為跑馬拉松最重要的是「紀律」。
紀律就是把你全馬前的訓練、比賽、你預期最好的表現,按著你的作戰計劃完美展現出來。不被跑手、觀眾、任何環境因素影響你挑戰自己的過程。
如何量度你是否把自己做到最好? 你的全馬時間就是半馬時間的雙倍。世界級選手的誤差是2分鐘以下。即是1:15 完成半馬的人,2:32完成全馬,代表表現好。香港來說,他認為是3-5分鐘誤差,即是2:35。 (當然鍾人貴特別指明是他個人的做法)
他還會把目標時間分距離寫在手板上提醒自己,按5、10、15、20、25、30……(你猜猜會一直寫到幾多?)
是35KM,之後就能心中有數地盡全力衝到終點。
回顧30年的比賽生涯,由79/80年代開始,由一個單純參加比賽的懵懂少年,到80年代中期好奇別人如何跑出好成績,再到89年PB終能代表香港,不斷征戰沙場,到了2000年中已經是玩票性質,希望跑好最一次,直至2012年最後一次比賽。
今天的他能否再參與全馬? 絕對可以。但正如朋友所言「跑足40年,你已經賺咗」。到今天他還是每天跑步,是不需要要再對任何人交代的生活,
是香港的一代隱世跑手。
Fitz Facebook專頁
[我的2017] 做個領袖生
[獅子山精神隊] 致隊員Raymond: 你流鼻血,我流馬尿
山友食飯的九型人格
屋企出發徒步去沙灘?
Law少 許耀斌@Fitz.hk
----- 廣告 Ad 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