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itz > 生活 Life > 保育 Conservation > 維多利亞城界石到薄扶林牛奶公司有感

於龍虎山叢林發現的第8座界石。相片提供: Historical Walk HK 「香港行跡」
2020年3月,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其「局長隨筆」介紹香港的界石,指「現時香港僅存6座界石,分別位於克頓道、黃泥涌道、寶雲道、舊山頂道、薄扶林道及域多利道。」第7座原坐立於馬己仙峽的維多利亞城界石於2007年被人移走,下落不明。有關方面,對於界石失落似乎不積極找尋,失落界石不了了之。

近日,民間團體 Historical Walk HK「香港行跡」 於港島西區龍虎山叢林,發現疑似第8座維多利亞城界石。石碑刻有「CITY BOUNDARY 1903」字樣,外型及建造方式,與其他維多利亞城界石甚為相近。有人亦依照歷史文獻對維多利亞城的描述,這塊石碑極有可能是第8座維多利亞城界石。

界石為香港發展基石

香港開埠,1857年港英政府將今堅尼地城至銅鑼灣一帶,劃分為「四環」(中、西、上、下),將不同階層人口區分,以方便管治。(例: 中環半山為富商及高官居住,平民只能居於水坑口街以西) 其後更發展為「四環九約」,統稱為「維多利亞城」。「四環九約」的確立,顯示了港英管治初期,已試圖將港島中、西部發展為先進城市,與南區漁村、新界、九龍農村的發展有別。至1903年,當時政府於「四環」邊介豎立界石,顯示城市範圍,具有十分重要地標功能。

直到今天,我們仍可從這些保存至今的界石,有助考證當年維多利亞城的發展景象。而這一段開埠初期的歷史,奠定了往後150年的飛躍進步。

圖: 發展局網頁

政府: 只具象徵意義

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上面提及的《局長隨筆》講到:「當時法例已清楚訂明『維多利亞城』的範圍,界石只具象徵意義,現更成為歷史遺蹟。」未知政府是否因為覺得界石毫無價值,所以2007年第七座界石失踪,都沒有追尋其下落。亦未知是不是因為這種看法,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7年決議,不會為所存的維多利亞城界石評級。在法例上,這些界石雖有120年歷史,但並非古跡,不受法律保護。

消失了的馬己仙峽界石 圖: 維基百科

亦不知是不是在政府界石「只具象徵意義」,多年來都沒有追尋所餘界石,如今被民間人士在叢林中找到,極為諷刺。

薄扶林牛奶牧場

立場新聞》報道,當局為了興建華富北公營房屋,將1886年興建的牛奶牧場夷為平地。有關方面建議以「拍照方式保育」。這座農場有幢被評為第二、三級的歷史建築,竟然可以如此犠牲,令人憤慨。

圖: 香港行山史

參考資料: 維基百科立場新聞


文章為作者意見,不代表Fitz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