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itz > 運動 Sports > 跑步 Running > 由籌辦渣打馬拉松說起 | 「盛事之都」要有開放思維
圖: 渣打香港馬拉松 Standard Chartered HK Marathon

投稿人: 蔡誠 (顧問公司創辦人)

剛完結的「渣打香港馬拉松」,組織渣馬的人員不只一次跟我訴苦,辦賽事第一要有賽道,不然無路可跑;要賽道,便要封路;封路便要申請;申請便要經政府部門,然後要跟警務處、運輸署、區議會等門輪番開會,然後部門之間不斷互相推諉。劃定路線、封路及解封時間、運輸、交通、人流安排等等都需要反覆論協商,往往都耗時甚久。當和警務處、運輸署終於拉扯完畢,又到區議會對凌晨起步時造成噪音而反對,更有市民因賽事封路或改道,令他去飲茶不方便而投訴。

而渣馬的盛況也非只靠全年一場的賽事所造就,還需要眾多跑會、體育及慈善團體舉辦各種中小型賽事,提倡長跑運動,才能令渣馬盛事在跑步界眾人日積月累的努力耕耘下開花結果。

渣馬作為大賽事還算比較有「牙力」,筆者和運動業界人士閒聊時,聽到若是籌辦較小型的賽事時,警務處、運輸署等則會要求有政府部門或政治人物為活動背書才能批準舉行,又要花六位數費用找顧問公司作交通人流等評估,並經過漫長審核來回,方能成事,令運動業界感到十分沮喪氣餒。

小型賽事在籌備方面困難重重

可知渣馬作為國際大型賽事,每屆的籌備工作便是緊接著上一年的渣馬完結後便展開的。即使是小型賽事,也需要預備大半年時間,以應付政府的公文往來、申請手續。而大半時間和心力,便消耗在和政府部門打交道。若能把這些精神放在把項目辦得更精益求精,不是更好嗎?

究其原因,還是政府部門的官僚主義作祟,因循苟且,「少做少錯,唔做唔錯」。部門間「推黎推去」,目的不是為了玉成其事,而是「唔想孭鑊」,更是想以漫長的行政程序阻嚇有心做事者,希望其知難而退。

黃偉綸早前表示「來港舉辦盛事未必一定需要財政上支援,可能更需要規管上,例如發牌的便利,人潮管制及交通等相關配套安排」,正正點出以上問題。

「盛事統籌協調組」有新氣象?

如今成立「盛事統籌協調組」,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擔任組長,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擔任副組長,旅發局提供一站式服務,又能否去除政府部門內的官僚習氣,急市民之所急,而不是阻市民之想做呢?且看香港政府,由上而下,一眾官員能有多少決心,又願意付出多少心力,用多少手段與積習已久的官僚習氣周旋,掃除苟且頹風了。

黃偉綸又表示,當局在圍繞盛事的增值活動,會加入具本地特色的元素時(包括演藝文化、藝術、美食、購物或主題旅遊等),筆者對此十分贊同。

黃偉綸

筆者認為,黃鴨就是黃鴨,無論放在倫敦、還是紐約,還是同一個樣子的黃鴨,並沒有香港不可取代的特色,為何遊客要來香港看一隻一模一樣的黃鴨?即使是邀請Chubby Hearts、ComplexCon、或是Dior國際時裝展,若只是把場地搬到香港,而沒有包含了香港獨特的本土特色,那麼香港只是別人租借的一個場地。活動完結後,參與者只會記住該活動,卻記不住香港。

香港不能忘掉自己的品牌,所有盛事必需有香港品牌特色或烙印,才能真正彰顯香港盛事之都的地位。就如:「俠之大者─金庸百年誕辰紀念」、「金庸武俠人物雕塑展」等充滿香港烙印的盛事,即使不在香港舉行,也會令參與者想起香港。而在香港舉行時,更是相得益彰。

故此,政府在物色或籌辦盛事時,宜要求、鼓勵,甚至獎勵對方加入香港本土特色元素,並作出聯動,就像韓國知名歌手李知恩IU來香港,也會演唱一首粵語歌《喜帖街》一樣。以上的多項活動,又能否加入本土元素呢?而不是只換了個場地呢?否則若香港無法彰顯自己品牌和特色,盛事活動很容易別的地方所取代。

就如王家衛執導的《阿飛正傳》電影中,阿飛/旭仔(張國榮飾)跟蘇麗珍(張曼玉飾)說:「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」一樣。我們要令參加者永遠記住這年、這月、這日、這時,在香港這一個地方、參加了一次難以忘懷、在全球只有香港才有、而且充滿了香港特色的盛事!

黃偉綸又表示,當局會加強推動一個全城投入的氛圍,並加強宣傳。筆者認為可更進一步:由港府牽頭,眾多業界合力,聯同旅遊、飲食、零售、酒店、運輸、演藝文化等業界,全城參與,合力打造全新「港風」品牌/IP企劃及系列活動,配合國際盛事作出聯動宣傳優惠,造就更大之聲勢及宣傳效果,產生更大收益。

同時令本港各界能因此而利益均霑,增加他們投入感及支持誘因。同時也能把握機會,凝聚人心,將運動活力轉化為正能量,令市民也能受到盛事氣氛感染,避免他們覺得盛事只是海外團體借香港之地來「撈錢」,成為局外之人,冷待甚至阻攔盛事。而且這種與海外、跨界別的合作長遠對本港團體和業界的成長發展也有著重大益處。

思想要開放

現時全球經濟均在逆流下,貿易戰、制裁、脫勾、去風險化、加息、俄烏、以巴、紅海等衝突和危機不斷加劇,衰退陰霾漸近,其實大家都不好受。自然有人因不滿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。

如下月農曆新年期間實施通關特別安排,又有人反對,因為他們覺得應該把遊客「困」在香港,迫他們在港留宿,可以逼迫他們增加消費。這種是一種只懂「食老本」、不思進取,更是變相等於強迫消費的想法。

又如有人提出「小紅書治港」之言,根本是偷換概念。香港自開埠以來,就是吃「四方飯」的地方。「小紅書」的用家便是內地龐大的潛在旅遊顧客,客人提出有關來港旅遊的感受,想做生意的人,能不在乎客人意見嗎?固然港府施政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,但不能因此把施政錯失,歸疚於重視「小紅書」。與內地關係本是香港政治極重要的部份,香港還專設有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」呢! 更何況,這種說法更是有挑撥內地與香港關係之嫌。

逆流之際,正是汰弱留強之時。在全球競爭之下,若香港稍為分心、起苟且偷懶之心,便會被時代巨潮沖走吞噬。這時,正考驗誰的意志更堅定、更有韌力,不慌亂、沉著應戰、自強不息,更能堅持下去,待到潮流改變,順風順勢之際,便是香港重拾惜日盛世之時。

>

文章僅屬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