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itz > 飲食 Diet > [超級補充劑]「生酮飲品」(Ketone Drinks) 有助提升耐力表現?

運動營養補充品推陳出新,近年國外就興起一種「生酮飲品」,宣稱能改善能量系統供應,提升耐力表現,更獲不少高水平運動員代言採用。

以下文章將探討其功效原理、相關文獻發現和爭議:

圖: cycling.today

1. 起源及功效原理

「生酮飲品」最先在2014年由英國著名牛津大學 (University of Oxford) Kieran Clarke 教授和其團隊研發 [註1]。這種產品泛指含有酮體 (ketone bodies) 的補充飲品,常見化學成分包括ketone ester 和ketone salt 等,其功效原理跟近年同樣流行的生酮健體飲食法 (ketogenic diet) 略有相似,皆是透過提升體內的酮體水平,使身體進入「營養性酮症狀態」(nutritional ketosis),從而改變能量燃料系統運作,譬如減少依賴糖分和增加脂肪消耗等 [註2]。

兩者不同之處,在於一般生酮飲食法需要透過持續一段時間 (最少一至兩周以上)的極低碳水化合物、高脂肪攝取,才能驅使身體適應,並達至酮症效果 (詳見: bit.ly/2UpFKfv)。相反,運動員在飲用「生酮飲品」後,大多在一兩小時內就能直接提高體內酮體水平。

Kieran 教授和不少其他運動營養學家皆提出,「生酮飲品」或能成為劇烈運動時的額外能量燃料(alternative fuel source),從而減少醣原消耗和中樞神經疲勞,並可加強腦部認知能力 (cognitive function),有利耐力表現。以上宣稱功效吸引連一眾環法單車賽選手也趨之若鶩,隨後更有媒體形容這補充劑為「超級能量飲品」[註3]。

「生酮飲品」的功效原理及關係: 原圖

2. 最新研究

然而,「生酮飲品」的真正功效目前還是具相當爭議的。美國運動醫學學會 (ACSM) 官方期最近刊登一篇研究,有愛爾蘭學者找來8位具經驗的長跑愛好者,進行兩次10公里計時測試。其中一次只飲用一般運動飲品 (含8%糖分),另外一次則再額外飲用「生酮飲品」。

結果發現,「生酮飲品」的那次測試雖然能顯著提高體內酮體水平 (β-hydroxybutyrate, βHB),但對實質表現、運動時的心率、認知能力、以及自覺運動強度 (RPE),皆與只飲用普通運動飲料沒有明確分別。[註4]

研究人員續指出多項關鍵因素,例如「生酮飲品」的確實劑量 (dose)、酮體成分 (ingredients)、同步攝取的食物 (co-ingested nutrients)、攝取時間 (空腹/進食後)、以及測試的運動項目,皆會影響其功效,故此結果不能一概而論。

圖: Runnersworld

3. 其他潛在問題

另一樣關於「生酮飲品」的最大問題就是其價錢。目前市場上一瓶單次飲用的65毫升「生酮飲品」,售價竟高達30美元 (約港幣$240),這無疑已令不少運動愛好者卻步。

此外,不少曾飲用的運動員亦反映這類飲品的味道「奇特難飲」,也容易造成短暫腸胃不適 (因身體不適應酮體水平急升)。故此,運動員能否負擔昂貴費用,而又能接受其味道和潛在副作用,同樣是現實角度需要考慮的問題。

圖: HVMN

4. 結語

隨着近年「生酮」概念的興起,「生酮飲品」成為其中一種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營養補充品。在勝負只差毫釐的高水平賽事中,若能研發出新科技讓運動員突破界限,相信都是各國運動學家、以至廣大運動愛好者所樂見的。但從目前證據來看,「生酮飲品」的表現提升功效和實質應用仍需進一步證據釐清,大家不妨拭目以待吧。

參考文獻
  1. Cox PJ, Clarke K. Acute nutritional ketosis: implications for exercise performance and metabolism. Extrem Physiol Med. 2014;3:17.
  2. Volek JS, Noakes T, Phinney SD. Rethinking fat as a fuel for endurance exercise. Eur J Sport Sci. 2015;15(1):13–20.
  3. Abraham R. Ketones: controversial new energy drink could be next big thing in cycling. 2015.
  4. Evan M et al. No Benefit of Ingestion of a Ketone Monoester Supplement on 10-km Running Performance. MSSE. 2019: 51(12):2506-2515
圖: Cyclingweekly.com

相關文章

撰文: Dr. Eric Poon (運動科學系博士)

原文載於 EP Fitness & Health 網站
EP Fitness & Health Facebook 專頁

 


文章為作者意見,不代表Fitz立場。